今天跟另一部門主管討論目前公司生產造成不良原因之1,pcb拒焊,從去年原本公司因為老闆經營不善,導致關閉,在倒閉前公司員工還是盡量體諒公司目前財務狀況,所以累計5個月沒有領薪水,其中又包括無薪假及莫名其妙之6折薪水(等到最後一天,老闆娘才告訴你6折)如果一開始就告知員工此狀況,相信心裡比較不會那麼抱怨,
現在換了這家公司,老闆個性相當急,又喜歡貪小便宜,總是要求pcb要大陸製造,台灣的品質,在這個過程中有些pcb已經存放超過1年,但是老闆只下指令-扣錢,就算再怎麼野蠻也不能這樣搞,今天換作你是廠商也很難接受這樣作法,何況是夾在公司與廠商之間的我,生產部門主管提醒我要注意,提防老闆到時扣我的錢,這真是從何說起,難道老闆都是這樣的?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漫漫人生旅程中,你想為自己營造出怎樣的生命情境?在價值混淆的時代,怎樣才能尋回自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一個讀詩的下午,蔣勳透過語言的珍珠,試圖找回生命的珍珠。

http://www.cw.com.tw/media/media.jsp?superID=n101&subID=2336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和英國人打交道真的要知道很多
2007-12-09 記者:黃貞貞
提到英國,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英國紳士?英國皇室?永垂不朽的樂團「披頭四」(Beatles)?還是酒吧文化?如果以為同樣是講英語的英國和美國是差不多的國家,那就大錯特錯。想瞭解如何和老英打交道,很多事你一定要知道。

1993年起本間中子(Nakako Honma)擔任東京新市交響樂團(Tokyo New City Orchestra)總經理,長達12年,是日本音樂界名符其實的女強人,2005年春天她因夫婿Masaru Honma轉任歐洲開發銀行中亞部主任,遷居倫敦,但持續從事她熱愛的音樂及時尚表演活動。
漫不經心的承諾別當真
行事請究精準高效率的本間中子坦承在英國遭逢嚴重的「文化衝擊」。她說,日本人做事很重然諾,只要答應的事,一定會去做,相對之下,英國人的承諾經常是不經心的一句話,未必有履行的誠意。

她說,「如果有十個英國人對你說,『我會約你吃飯』,或是給你其他的承諾,最後大約只有兩個人會真的照做,八個爽約的人中只有兩個會向你道歉,其餘六個人不會道歉,但會找理由說明為何爽約。」

本間中子表示,剛到英國籌備活動時,對英國人經常不信守承諾的行徑,曾有遭「種族歧視」的挫折感,後來才瞭解這就是「英國本色」。由於懷疑英國人辦事的可信度,遇到重大活動時,為求高水準,她寧可重金從日本聘請專家「跨洋襄助」,也不敢輕易將重任交給英國人。
沒好處就興趣缺缺
經過兩年多的摸索,本間中子與老英打交道的心得是:如果英國人認為你的要求或提議讓他沒有利益可圖,就不會有興趣和你合作,並進而利用各種理由拒絕,甚至欺騙。

由於他們善於運用美麗詞藻包裝內心的真正想法,必須仔細判斷才能找出真意;建議對英國人的承諾,最好不要太當真,因為很可能被放鴿子,徒增失望,宜做好心裡準備。

中華民國駐英代表處新聞組組長陳天爵曾在美國求學及工作達八年,2005年春天奉派到倫敦工作,深刻感受到美英人士做事的極大差異。

他說,從事新聞工作講究速度與效率,美國人不僅直接而且回應快,即使拒絕他人的要求也會告知對方,甚至說明原因;「美國人是很好的工作對像」。
相應不理或避不見面 傳達NO的訊息
相較之下,對英國人從不說NO的民族特性,陳天爵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慢慢摸索出因應之道。

他表示,英國人不喜歡正面對抗,拒絕他人的方式也很委婉,他們不會正式回信或來電說不,而是以相應不理,或避不見面的方式傳達NO的訊息。由於方式經常是拐彎抹角,讓人即使收到答覆仍是「五里霧中」「丈二金剛摸不著頭」,他必須請英國本地的當地僱員讀信後,才能瞭解真正的意涵。

他舉例說,如果興高采烈對英國朋友講述一件事,結果英國人對你說「It,s very interesting」,別天真地以為他很喜歡你談話的內容,事實上他對你的言論可能不以為然,甚至毫無興趣。
人脈關係很重要
談到應如何和英國人打交道,陳天爵指出,networking means everything in the UK,要想在英國做事稱心如意,充沛的人脈十分重要,打不通的關節,要利用另一種管道,透過不同的「人脈網路」解決問題。他建議有意在英國經商或工作的民眾,初到時多請教瞭解英國的熟人或僑胞協助,並多與英國人交際公關,多參加酒會等活動,建立人脈網路。

足跡藝術工作室負責人葉紀紋1989年負笈英國,在倫敦知名的拉邦舞蹈學院(Laban Center for Dance and Movement)攻讀,就學期間結識「真命天子」大衛,畢業後兩人走向紅毯另一端,在異國展開新的人生,18年的英國生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種族歧視依然存在
葉紀紋說,雖然英國社會講究人權平等,但仍有種族歧視的憾事發生。她回憶1995年她從台灣返英時,不知道火車公司已經修改規定,不准乘客下車再補票,從住家搭車到倫敦Charing Cross車站後到票口補票。眼見排在前面的一位歐洲籍乘客順利完成補票手續,她也依序上前準備補票,但她不僅被拒並被要求付十英鎊的罰款。

葉紀紋詢問票務員為何前面一位乘客可以補票,她卻不行?堅持不付罰款。沒想到票務員找來警察,警察威脅要將她送到法院,但她未露懼色,直言這種不公平的處理方式有「種族歧視」之嫌。待收到法院的信後,由夫婿捉刀寫信向火車公司抗議,末了對方同意葉紀紋只需付單程車票費用,不需再付罰款,才化解整個風波。

類似種族差別待遇的意外,至今仍不時會發生。葉紀紋指出,面臨不公平的事,最重要的就是要stand up for yourself,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能默默忍受。
功利主義掛帥 想合作得雙贏
近年來葉紀紋專心推動台灣與英國文化交流工作,由專業舞者轉向舞蹈教學與文化藝術活動策畫領域發展。談到和英國人打交道的心得,她說,英國是一個功利主義掛帥的國家,和英國人做事要順利,最重要的就是創造「雙贏」的局面,讓對方瞭解,和你合作辦事雙方都能獲利;如果你提出的要求他撈不到什麼好處,被視為是boring case,那麼要想獲得對方的配合與合作,將異常困難。

在加拿大從事護士工作的Kate,六年前與比利時籍的夫婿遷居劍橋,她說,原本以為她的雙親都是道地英國人,而且同是英語系國家,她在英國的生活應該能如魚得水,沒想到和其他外國人一樣經歷「文化陣痛」。
英國人說話真意難明
Kate指出,英國人講話「語焉不詳」的習慣最令她感到挫折。「也許北美地區的民眾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家為了意念表達清楚,講話通常不會模糊不清,會直截了當表達」,不過,有數百年歷史的大不列顛共和國,也許因為大家長居在此,彼此已瞭解英國特有的語意表達模式,外國人初來乍到,掌握不住英國人講話的真意是家常便飯。

目前在倫敦攻讀博士學位的Kate舉例說,如果她和英國人約開會時間,對方直說沒問題,卻不見他在記事本上落筆記下,如果她提醒後對方仍是不為所動,那她心裡就有數:對方說的沒問題只是敷衍了事,就要開始做其他的安排,不再在同一個人身上浪費時間。

倫敦亞洲與非洲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達菲(Dr Dafydd Fell)11歲隨父母在中國西安居住兩年,1998年在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就讀時,他到台灣政治大學語言中心學習中文,也是他的第一次台灣之旅。1992年到1999年,羅達菲在高雄教授英文並在高雄廣播電台主持「老外在高雄」節目,不僅中文底子深厚,「台灣女婿」的身分讓他對台英文化差異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英國生活 得有耐心和禮貌
羅達菲指出,外國人到英國,「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要有耐心,否則會活不下去」。和台灣緊湊的生活步調相比,英國生活節奏慢很多,如果和英國人一起工作,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多,一旦英國人覺得你給他們的壓力太大,會心生反感,更不願意和你合作。

不僅耐心很重要,羅達菲表示,禮貌更是不可缺少。和英國人交談,記得要多用Could you, Would you或Would it be possible這種很客氣的語句。「英國人以對方禮貌的程度,發言的內容做判斷,例如,如果被詢問你看那一份報紙,你回答《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英國人會將你列為政治立場保守右派;如果你回答《衛報》 (The Guardian)或《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則被列入自由派或左派。」
要了解英式拒絕
由於英國人很重視禮貌,因此不會直接拒絕別人的要求,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對你的要求「照單全收」。羅達菲說,如果和英國人約見面時間,英國人答覆說,「Maybe I try to fit it in my schedule或I will see what I can do」,那這代表他沒有興趣和你見面,聽的人要瞭解這種英式的拒絕,不宜再「緊追不捨」。

台灣永豐金證券歐洲子公司總經理李瑞蘭1993年在英國Shieffield大學留學,就讀時結識英籍夫婿,1995年夏天在倫敦受訓,次年奉派成立建宏證券倫敦辦事處,13年來在高度競爭的全球金融重鎮打拼,每筆生意開拓不易,但留下的是紮實的金融人脈存摺。

和在台灣的業務拓展經驗相比,李瑞蘭表示,在台灣建立人脈較快,在英國則是必須要有堅毅不拔的耐心,「長期奮鬥」,想要和客戶見上一面,至少要打上三到六個月的電話,甚至還有經過兩年不間斷的「電話留言」努力,才見到客戶尊容的案例。專業能力是贏得客戶的重要關鍵,一旦永豐金證券的研究報告、交易執行、業務人員提供專業投資建議和服務等都能讓客戶滿意,合作關係也就能永續經營。
重法治 重人文 講專業 講信用
1981年底遷居英國的僑務委員賴世寬,目前在倫敦經營電腦業,26年的旅英生活,讓他對英國文化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他說,英國文化的核心就是重法治,重人文,不同於台灣的重效率,英國人做生意講究信用,守法的精神較台灣來的好。

他以舖橋造路工程為例,台灣人擅長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完成,但英國人則以長遠思考周密進行,「雖然動作慢,但英國人的工作品質實在,一切按部就班做」。又如不少台灣人在從事慈善工作時,都有所求,但英國的慈善事業發達,不論是社會名流、影劇明星乃至升斗小民,都熱衷參與。」

賴世寬的公司內聘雇多位英國員工。他說,英國員工上班時多半都很認真,「摸魚的不多」,只要僱主能清楚說明工作內容與責任分量,同時互相尊重,多能有很好的互動,他的公司80%的英國員工都跟了他十年以上,顯示僱主關係極為融洽。
勿以台灣角度 看英國
對於有意到英國居住或求學就業的人,賴世寬建議,要以開放的心胸,好好瞭解英國文化,不要一味以台灣的角度看英國,也不要一味的批評,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就會有良性的互動。

今年6月甫自劍橋中文系畢業的莫梅肯(Malcolm McNeill),是來自蘇格蘭的「阿斗仔」。為學習中文,他先後造訪中國大陸與台灣,江蘇徐州、上海、北京、敦煌和拉薩都有他的足跡。2005年前半年,篤信佛學的他前往屏東慈恩佛學院進修,更成為刻骨銘心的特別回憶。

被問到英國的文化特色為何?莫梅肯說,英國人對個人成就大多謙遜以待,不會大肆張揚,即使遇到不是他造成的錯誤,也經常會主動道歉;而和台灣文化最大差異是,台灣人喜好美食,經常會問「有什麼好吃的?」但英國人傾向追求「有什麼好玩的?或有什麼好看的?」由於民族性不同,社交模式也因此迥異。

熱愛中國文化的莫梅肯說,台灣和英國文化事實上也有相近之處,兩國在保存傳統文化上,都比鄰近的中國或美國來得好。以台灣為例,不僅民眾較重視禮貌,故宮博物院保有重要的中國文物,許多傳統的風俗在台灣也被完整保存;英國相較於美國,不僅歷史悠久,古蹟保留較多,文化也更深遠。
留意英國人 說話的重音變化
對於外國人和英國人交談時遇到的認知挫折,莫梅肯指出,英國人藉由重音的變化表達個人的情緒,如果要知道對方是否「言不由衷」,從音調的抑揚頓挫及重音的變化,就可以聽出端倪。

由於英國人透過講英文時的音調高低起伏表達內心真正感受,相對之下,中文的語調較平,沒有高低變化,莫梅肯坦言,這對英國人來說也是一大考驗,很難掌握對方的情緒,「中文講一整句可能都是平平的,英國人聽起來很像是機器人」。
入鄉問俗 即可賓至如歸
目前在中華民國駐英代表處新聞組服務的莫梅肯建議有意在英國生活、就業或就讀的台灣民眾,如果要順利適應英國的文化與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入鄉隨俗」,避免將全部時間花在與台灣僑胞交際,儘可能多學習英文,試著敞開心胸接受英國獨特的Pub文化,而不只是拘泥於台灣的「餐桌文化」。

他指出,居住在英國的外國人最大的問題是,經常與「同鄉」膩在一起,很少和真正的英國人交往,這個現象也出現在台灣的「阿斗仔」身上,在台灣經常見到老外集聚在一起。雖然和本地人往來需要多付出些努力,但回饋卻可能高達十倍,當融入英國社會後,相信就會有「賓至如歸」的溫馨感受,異鄉也可以成為第二個故鄉。
call out
要順利適應英國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入鄉隨俗」,

避免將全部時間花在與台灣僑胞交際,儘可能多學習英文,

試著敞開心胸接受英國獨特的Pub文化,

而不只是拘泥於台灣的「餐桌文化」。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最徬徨的時候,妳給我心靈的依靠,或許只是眼神的交流,感受到瞭解的力量,深深的擁抱,化解心中許多冷漠,深情的吻,帶來春天的喜悅,多怕一切會突然從夢中驚醒,儘管我明瞭一切都可能消失,但是仍希望把握這短暫交會的瞬間,變成永恆的回憶.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早上公司一定要唱聖歌念主禱文,這項要求已經不記得是從今年何時開始,每次要晨禱在我的心裡又是另一次的不願.
每位員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管是任何宗教,一味要求員工去念耶穌是他的主,他的父,在信仰耶穌基督的人心中或許沒有甚麼,但是每日"口是心非"的訓練,對於員工的道德與誠實有幫助嗎?
或許在老闆的心中,只是為了實現個人對他信仰的承諾,但是看在員工眼裡又能獲得多少支持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天氣陰陰,正如同氣象預報有好幾天都是這樣的天氣,心裡隨著上月的離職申請就不曾平靜過,15年的工作,雖然中間經歷許多波折,但是對它的感情越來越淡,與其說是淡應該是心痛,一直無法找到方向,只是一直付出但是何時可以有結果?看著人員的來來去去,從開始對員工用心參與,到現在避免參與,因為我心裡清楚,大多數都只是人生中匆匆的過客.
但是基於工作的需要,仍要不厭其煩重覆再重覆教育,叮嚀再叮嚀工作上的細節,因為我無法給他們太多實質金錢之承諾,只能期待他們在離開時,至少有些腦袋裡的東西,不要只是在這裡虛擲青春的生命.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任憑弱水三千,仍在期待知己出現,那怕只是剎那短暫.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讀 假如你在秋天到來(If you were coming in the Fall)
有許多的感觸,抄錄部份內容.


假如生命要先終結--
你我才能再相會
我就棄今世如敝屣
趕赴永生的行旅--
但是不知何日何年
我們才能再相見
那感到彷彿被魔蜂狂螫--
說不出的--刺骨椎心

If certain,when this life was out --
That yorus and mine,should be,
I'd toss it yonder, like a Rind,
And take Eternity--
But now,uncertain of the length
Of this, that is between,
It goads me,like the Goblin Bee--
That will not state -- its sting

dhand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